close

不少台灣品牌漸受香港人的關注,其中由台灣青年陳璽年(Tony)創立的服裝品牌「織本主義」,據知每年7位數字的營業額中,港客就佔了其中2成。

上月Tony來港參與「Pinkoi Market品品市集•香港站」時透露,品牌有意進一步進軍香港市場。

Tony其實是台南紡織廠「和明紡織」的第三代接班人,他坦言創立品牌原因之一,是明白到台灣紡織業已經風光不再,競爭力及不上生產成本低的中國或東南亞發展中國家,認為品牌化是台灣紡織業的出路。

作為廠三代,Tony笑言,小時候總覺得父母很少在家,「都在忙,又不知他們的工作是做甚麼的,就是不太理解為甚麼經常要工作至凌晨2、3時。」長大後,Tony也沒打算投身紡織業以繼承家族生意,反而負笈美國修讀經濟和金融,畢業後在華盛頓工作了兩三年。後來他覺得每天都在接觸數字、做同一些事情很乏味,決定回到台灣,了解一下父母真正做的是甚麼生意。父母也很支持他回流,希望兒子可以為公司帶來一些外國思維。

自美回流台 盼品牌化救紡織業

親身觸碰家族生意後,Tony漸漸解開昔日父母忙到天昏地暗之謎,「因為是自己的生意,有很多瑣碎的事情要他們(父母)去做,不像打工,做完就可以下班,才不用管其他的。」過去台灣的紡織業蓬勃,布廠不用做甚麼營銷工夫,也會有客人主動拍門。但Tony回到和明紡織後,卻主要負責市場營銷,為公司尋找新客源,皆因這些年台灣的紡織業在中國的競爭下,已經風光不再。作為曾在外國打滾過的布廠新一代接班人,Tony也在思考家業以至整個台灣紡織業到底何去何從。

Tony表示,以前紡織業在意大利等歐洲國家最為興盛,出產的布料質高而量少,後來日本稱霸一段時間後被台灣取代,之後輪到中國成為世界工廠,有資金引入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大量供應的土地及勞工以提升產能,以至一條龍將布料製成產品,輕易地取代了工資不便宜、而且缺乏新血入行的台灣的地位。即使現在中國生產成本也漸漸提高,生產綫又遷移至柬埔寨之類的發展中國家。這個行業的運行軌迹從沒太大變化,就是從生產成本漸高的地方向生產成本低的國度遷移。Tony相信,台灣在生產成本上已沒可能跟發展中國家競爭,布廠規模也不足以遷往中國或東南亞以降低生產成本,惟有將紡織業品牌化,才有一綫生機。

Tony是在回流台灣約年半後開始建立自己品牌,織本主義於13、14年間成立,一開始並沒甚麼品牌主題,純粹是多走一步的,將和明紡織的布料造成產品,放於家族在台南開設、同樣由Tony打理的「和明織品文化館(HMTM)」銷售。後來他明白到,單單造衣服來賣不等於營運一個品牌,於是將品牌來個革新,以旅行作為品牌主題,切合台灣人愛旅行的習性。

他說:「很多品牌都單單的造衣服,可是造衣服這件事情對消費者來說是沒感的,品牌一定要有些事情想(透過產品)說出來,每一件商品造出來都一定要有原因,我不喜歡單單講『(產品)很好看所以客人會買』。」品牌既以旅行為主題,故此產品也着重功能性,例如褲子設有腰帶讓用家自行調校腰圍鬆緊,不用額外使用皮帶,省卻了旅人們登機前需要解除皮帶通過安全檢查的不便;褲的兩邊各有兩個口袋,其中一個有出水孔,方便放置濕漉漉的縮骨遮。

這些貼心設計,均出自織本主義自家的產品設計師。Tony指,品牌一般在春季和秋季推出新品,不過在其他時間亦會跟台灣本土設計師推出聯乘產品。同時,品牌亦跟台灣的酒店有不同形式的聯乘活動,例如以織本主義的產品布置酒店房間,或是向酒店供應房間內的物品,甚至獲華航主動拍門,引入了織本主義的產品,於華航航班上銷售。

銷售自家貨 利家業紡織拓展

不過,Tony沒有因為建立了織本主義的緣故,而忽略了家業和明紡織,仍然肩負起和明紡織的市場拓展重任。現時和明紡織出產的布料主要外銷至歐美,客戶以大品牌為主,採中高端定位。

他表示,織本主義這個品牌,其實有助拓展和明紡織的業務,「以前我只可以準備一些和明紡織的布料給有潛在合作機會的客戶看,現在我可以讓他們看一件完整的衣服。」也有些客戶因為認識了織本主義,而向和明紡織買布。

 

WEAVISM 織本主義

www.weavism.com

台北市中山區八德路二段229-2

轉載 2017-11-14香港經濟日報陳子健

 

 

 

迫不及待想擁有,快按以下鏈接

https://www.weavism.com/products?query=%E8%86%A0%E5%8E%9F%E8%9B%8B%E7%99%BD&sort_by=created_at&order_by=desc

arrow
arrow

    weavism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